当前位置:首页>>市场研究>>综合类
央行加息与土地解冻缘何短期内相伴而来?
    继央行于10月28日晚宣布加息的消息之后,国务院又于11月1日相继给冻结了半年之久的土地审批解冻。对于房地产行业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金融和土地两大宏观调控因素,在短期内突如其来地发生了变化,无疑会引起房地产行业的风云骤变,然而令人好奇的是———

  政策出台回放 

    央行的加息政策在各种传言和辟谣中,终于在十月末浮出水面。10月28日18时13分,央行网站发布上调利率的消息,从29日开始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自1995年7月以来,央行首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一年期利率上调0.27%。 
    土地政策方面,今年4月底,国务院在开展全国土地的治理整顿中实施“三个暂停”: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暂停新批县改市(区)和乡改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暂停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各类规划修改。 

     国务院于1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解除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冻结,因此,地方政府将可以重新启动土地开发、招商和投资计划。同时,国土资源部将配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落实,颁布九个配套文件,对农业用地的转用做出更严格的限制。 

    尽管这九个配套文件对今后用地计划管理、用地预审、征地补偿安置耕地保护、执法监管等进行了规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无论对整个房地产行业还是于开发商而言,似乎又从国家对土地政策的“松绑”看到了一线曙光。  

■土地与金融 

   对房地产发展同等重要 

    在宏观调控的大形势下,房地产融资方式的变化、土地制度的变革,都将会使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模式,交易方式及房屋价格随之改变。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对土地资源和金融信贷的需求同样重要。首先,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第一环节,而在今年以来的土地措施中,最为严厉的调控措施当属今年4月底开始执行的“暂停农用地审批”,这对抑制一些行业、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起到的是釜底抽薪的作用。 

    然而,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走势也同样左右着房地产的发展,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限制房地产业过度投资”成为国家防止经济过热、实现经济“软着陆”的重大举措,加息政策于房地产业不啻于一场强烈地震。 

    业内人士谈到,在加息政策浮出水面之际可以肯定的是,这对于西安房地产市场的每个开发商而言,从未有哪个时期,房产企业对“资金资源”的渴望像今天这样强烈,这样诚惶诚恐。 

■宏观调控 

    加息与解冻玩接力 

    可以说,信贷政策和土地供给两道闸门共同出击,是本次宏观调控的一大鲜明特色。据有关媒体报道,仅仅一周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指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从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开始改变,9月份同比上涨5.2%,比上月略低0.1个百分点。这组数据让很多人以为加息之举已与中国擦肩而过。 

    面对土地紧缩政策,一直以来有人认为,“农用地审批”是不可能永远冻结下去的。据了解,10月28日下午,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传达出农用地审批11月1日起解冻的信息。10月28日当晚,央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宣布29日开始加息的决定。 

    毋庸置疑,央行宣布10月29日加息的消息,一定会让很多人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加息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到的就是开发企业的资金问题,尽管从此次加息分析,加息的幅度不大,可以看出金融宏观调控的警示作用,而其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倒是其次。 

    那么,此次央行加息与土地解冻缘何相伴而来?对此,研究土地市场的有关专家指出,此轮宏观调控的核心是“管好土地,看紧信贷”,当土地政策有所松动之时,“信贷岂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加息政策将暂时减少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进而缓解土地审批解冻所引起的反弹。 

可以肯定,农用地审批11月1日解冻后,不论对农业用地的转让做出多么严格的限制,比起“农用地审批的冻结”来说,毕竟,或多或少是一种“松动”。 
 
    业界有关专家分析,如果一旦资金放宽,再加土地审批“解冻”,那么极有可能造成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更强力的反弹。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政策“紧缩”,央行的最终选择只能是通过利率这一价格手段———加息。

文章加入时间: 2004年11月9日21:12
文章出处:华商报 孙建奎
[关闭窗口]

江苏省启东市房地产业协会版权所有;如果您有何意见和建议请Email给我们。

联系地点:江苏省启东市公园中路842号,电话:0513-3321161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Netscape5.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